在祖国和党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作者: 于锡三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21-08-29 10:07    访问量:

我和我的祖国永远也不会分离,紧紧相连。家国情怀,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根,它萦系着亿万人民的心。在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我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叙说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祖国和党的阳光哺育下成长,为祖国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

一、思想改造运动的磨炼

我出身在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银行职员家庭。在旧社会生活了十七年,小学、中学是在旧社会度过的。解放前的学校教育完全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在思想上无疑打上旧社会的烙印。解放后虽然进入新社会,但思想上仍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当亲眼见到新社会种种活生生的现实,我的确感到换了人间,新旧社会两重天。于是,我要求进步,政治学习热情高涨,要求了解新社会、了解共产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教育最大的是1951年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文件听报告,参观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图片展览等活动,结合本人实际总结梳理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恐美崇美亲美思想,鼓励广大知识分子站在人民的立场,树立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思想改造运动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要求进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考验,我于1953年6月大学毕业前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我今后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教育

1953年大学毕业后,我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在三年研究生学习时间里,前一年半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四门课程,即《马列主义基础》(《联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四门理论课学时多,学习以自学和原著为主,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说,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认识和结论。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和人民军枪杀美国侵略军愈多,就会被称为英雄;美国兵杀害我国志愿军,我们则称他是刽子手。显然不同的立场得出完全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学习中老师还特地指出:就是提问题,也有个出发点和立场问题,不能站在反面和对立的立场提出和考虑问题,要善于用正确的观点,发现向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在人民大学三年的学习中,使我逐步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到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觉悟的提高,使我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初步树立为实现这个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这个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为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受用终生。

三、 农村劳动锻炼的收获

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伟大号召,同时提出知识分子到农村劳动锻炼的指示。1957年我和人民大学四十多名教师下放到河北省定县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同当地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三同”对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考验。我们住土坯房、睡土坑,在农民家吃派饭。一日三餐以红薯为主。我们和当地农民一样,天明即起,早晨劳动完才吃早饭,一天三响劳动,傍晚太阳下山才收工。晚上还要兼任农民夜校的教师,帮助农村干部和青年学习文化知识。一天的劳动和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吃得香,睡得好,感到生活很充实。

在农村一年的劳动锻炼,使我受到具体而深刻的教育。第一,认识到劳动和劳动农民的光荣伟大,增进了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到农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思想纯朴的优良品质和作风。以及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二,充分认识到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性,只有发展农业,振兴农村,才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的思想。

四、学习交大“西迁”精神,为大西北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上海交大五千多名师生西迁西安办学的崇高精神鼓励下,1958年我主动申请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当时我在北京人民大学任教,在全国“大跃进”热潮中,青海省筹建八所高等学校,急需大量教师调入。当组织上征求意见时,我和我爱人范全菊同志当即表示:服从组织分配,党叫我去哪里,我俩就去哪里。于是在1958年10月我俩就调到青海财经学院。在青海的四年中,我们工作积极,开设了多门课程,和全院教职工一起,为青海培养了约四千多名大中专各类财经干部,为青海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属高寒地区,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在这期间又适逢三年困难时期,从而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都比内地经受更多的困难和锻炼,考验也更大。1960年青海省委提出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度过灾荒、改善生活的号召。学校在妥善安排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组织我们教师干部轮流到青海湖打鱼和上山开荒建农场。两年劳动的结果,获得了丰收,度过了难关。青海工作和生活的四年,这个难忘的青春岁月,对我来说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1960年末,终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我的生活迈向新的一页,为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奉献终生的信念,一直激励我不断前进。

五、教书育人,努力搞好马思主义理论教育

1962年因工作需要,调入天津工学院(后改名河北工业大学),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当教师,七十年代中期后任教研室主任、社科部主任,直至1995年退休。在我3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和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帮助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立德树人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将青年教师安排到各系担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取得较好效果。又如,在八十年代初,引导教研室教师探索思政课关于三个课堂(即理论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取得好的效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1987年,得到河北省科教部(当时主管省属各高校)表彰。并在我校召开现场研讨会,当时的省委书记邢崇智同志到会亲临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会后省科教部发专刊和文件推广我校的经验。

总之,在近四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能按照党的要求做到了理想信念坚定,思想觉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兢兢业业工作,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作了大量工作。

六、退休不退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1995年退休后,我不忘初心,倾心尽力,为育人发挥余热,传递正能量。第一,1997年至2006年,被学校聘为教学督导委员,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青年教师作了大量工作。第二,担任离退休工作处领导的理论组组长,为每年举办的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作专题辅导或重点发言,推动了学习的深入。第三,近十多年来,离退休工作处编辑出版了每月一期的《夕阳红》报,我作为主要成员共主编了近百期《小报》和撰写了百余篇文章。第四,参加编辑编写了离退休工作处编印出版的《夕阳飞红》、《盛世放歌》、《情系桃李》、《国庆抒怀》、《岁月回眸》《学府华章》、《潘老的故事》等七本书和五期《夕阳之光》杂志。以上这些书刊对歌颂党和祖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学校信息、教育青年一代、传承优良传统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我工作努力和取得一些成绩,党和组织上给我许多奖励和荣誉。如:天津市教育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带头人、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天津市退休职工时尚之星、河比省老教授事业贡献奖、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河北工业大学教师楷模,以及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党员称号等。

今年,我虽已87岁高龄,但仍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和任务,决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发扬爱国奋斗精神,积极做好党和组织上分配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