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 晓宣     文章来源: 老干部处     更新时间: 2021-05-31 00:00    访问量:

 杨善洲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是2011年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之一。他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向他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

(一)
杨善洲,1927年1月出生,1951年前以务农为主,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1月至1953年3月在保山县搞土改复查,任队长,1953年至1962年8月先后任保山县第五区(施甸)区委副书记、保山县委书记。1962年8月至1966年3月任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1966年3月至1977年3月任中共保山地委副书记。期间,1971年6月当选为云南省委委员,1977年3月至1986年3月任保山地委书记。1986年3月至1988年3月任云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退休后,回施甸县大亮山植树造林,历时22年,建成约5、6万亩的林场。2009年4月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的全部资产和经营管理权无偿正式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2010年10月逝世。
(二)
杨善洲当官不像官
1960 年,时任保山县副县长的杨善洲来到姚关区尖山大队,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产队为了节省粮食,将大米、红薯、南瓜和野菜混在一锅煮成粥,定量称给大家吃。杨善洲来了,大队书记要给他开小灶,煮大米饭,杀只鸡,杨善洲拦住支书说:“现在全县老百姓都很困难,你给我做好吃的,我怎么咽得下去?大家吃啥我吃啥,决不能搞特殊化。”
1963 年,杨善洲调任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在他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一直在机关食堂吃饭,从来不搞特殊化,自己带头交粮食(票)、伙食费,从不拖欠,受到机关干部的称赞和尊重。
杨善洲在施甸县工作时,经常帮老百姓干活。一天中午,在施甸县街头,有个赶马车的人想找人帮忙钉马掌,抬头刚好看见杨善洲从街上走来,张口就喊:“同志,帮个忙,帮我端马脚钉马掌。”杨善洲马上回道:“好,我来端。”于是他就和赶马车的人一起干了半个多小时,钉好了马掌,杨善洲拍拍手和裤子上的灰就走了。事后,站在路边的一个人才向赶马车的人说:“你知道帮你钉马掌的人是谁?”“他就是咱们县的县委书记。”赶马车的人感慨地说:“哦,他就是杨善洲,没有官架子,是位好书记。”
六十年代,在杨善洲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他常到省城昆明开会,但他身上的“老三件”(蓝布遮阳帽、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解放牌胶鞋),却引来不少趣闻。一次,省里召开地市州委书记会议。上午开完会后,杨善洲走进餐厅吃午饭,在餐桌旁坐下后,其他书记尚未来到。这时有个年轻服务员对他说:“这桌是地市州委书记坐的,请你到外面用餐。”他离开座位对服务员说:“给我打一份饭。”服务员端出一碗饭菜给杨善洲,他端着这碗饭坐在一边吃起来。各地州市委领导陆续就座,唯独不见杨善洲,有位书记高声喊:“老杨,杨善洲。”连喊两遍,他才大声说:“我在这里吃饭啦。”餐厅服务员忙向杨善洲道歉说:“对不起,杨书记,请谅解。”杨善洲笑一笑说:“没关系,哪里吃都一样。”
另外,有好几次到昆明开会,宾馆门卫都因他不像是来开会的地市委领导,都被拒之门外。
 
在杨善洲心里始终想着的是老百姓,唯独没有自己
20 世纪70年代,云南的一些农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杨善洲在农村的老家仍住在茅草房,一到雨季,不论下大雨下小雨,家里都是水。家里人商量要将房子重新翻修,写信要杨善洲寄钱修房。但他回信说:“我实在没有钱,眼下农民比我们困难的还很多,别以为地委书记就有钱,这一点请你们理解。”杨善洲是地委书记,他的工资并不低。他的钱哪里去了呢?熟悉杨善洲的人都说,他这个人花钱很大方,到哪个村看到谁家生活太困难,就掏出工资接济;哪个生产队没钱买种子,他也掏钱去帮着买,林场职工生病住院,他就掏钱给职工治病,所以,他本人就没有什么钱了。
1985 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就在办公大楼工程建设过程中,地委所属昌宁县发生水灾,杨善洲知道后,带领干部立即赶赴灾区查看,看到老百姓受灾特别严重,他非常难过。回到保山后,他立即召集地委会,建议在建办公大楼立即停工,把建楼资金拿来救灾,在会上他动情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受灾受难,我们能安逸地坐在大楼里办公吗?”经过反复讨论,统一了思想,会议一致决定停建办公大楼,优先救灾。
早在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就提出将他的妻子、孩子转为城市户口,他谢绝了。后来,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按照上级有关政策,他在农村的母亲、妻子和不满16岁的儿女可以“农转非”,杨善洲身边的工作人员帮他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锁进抽屉里,一直没有办。直到1988年杨善洲退休时,除了两个女儿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考试录取成为一名教师和职工外,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一家至今仍在农村老家务农。
1989 年杨善洲退休到林场后,林场盖了新砖瓦房分给职工,但职工首先想到的是杨善洲,可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砖瓦房。他说:“你们住吧,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房子干什么!”他把分给自己的房子让给新来的技术员,自己仍然住在油毛毡棚里。几年后,云南省副省长黄炳生同志到林场视察,了解到杨善洲仍然住在油毛毡棚里。回去不久省里拨专款给林场建宿舍楼,并分配一间给杨善洲,可他又和上次一样,把分配给自己的房让给了别人。施甸县的老百姓说:“老书记是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带头人。”在许多人眼里,杨善洲是一个不讲究吃穿住的“傻子”。可杨善洲却说:“有人说我是自讨苦吃,其实你们不知道我有多快乐。”“如果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1988 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回施甸县植树造林,历时22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型林场。人们给杨善洲算了一笔账,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树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三亿多元,人们都说“杨善洲发财了”,“杨善洲成了施甸县第一富翁”。可杨善洲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2009年4月,他把林场的资产和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移交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走一草一木。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当场谢绝,他说:“造林不是为自己,是为群众,我一分也不要。”还说:“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它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植树造林,现在干不动了,我就物归原主。”
(三)
杨善洲同志从普通农家子弟到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从党的基层干部到地委书记,从退休老干部到植树造林的能手,杨善洲同志一生的崇高境界,集中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集中展示了一名领导干部一心为公的公仆情怀,集中展示了一个领导干部公道正派的职业风范。杨善洲同志是我们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很好地向杨善洲学习。
首先,学习杨善洲同志毕生坚持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他把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为一心一意为党的事业终身奋斗的实践,一辈子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从没有考虑个人利益。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第二,学习杨善洲同志一辈子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高尚品德。杨善洲同志从20多岁起担任县委领导直至地委书记,30年来始终把自己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努力为群众服务。他身为一方领导,肩负群众利益民生福祉,一年大部分时间奔走乡间田野,足迹遍及保山地区所有乡县,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群众疾苦,事事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学习杨善洲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善洲来自农民,根在农村,深深懂得干事创业需要艰苦奋斗,改革发展也离不开艰苦奋斗。比如,他当官不像官。他下乡总是轻车简从,三个人一辆车或骑自行车,直奔田间地头,到了饭点,老百姓吃啥他吃啥,饭后付款结账。他为了节省资金,林场修公路他亲自搞测量,他带头捡果核造林,捡骡马粪作肥料,等等。
第四,学习杨善洲同志一生清正廉洁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杨善洲同志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他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正确对待权力和地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表现出一名领导干部的高贵品质。他自觉实践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上一篇:
下一篇: